Thursday, December 20, 2012

光绪皇帝为天福宫题写波靖南溟匾牌

第七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暨第四届新加坡福建文化节将于今年(2012年)11月23日至25日在新加坡举办,即时将有4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福建人参加,主要活动有《蓝海福建》文物大展、《神笔马良》大型音乐剧、美食节和经济论坛等,并出版《世界福建名人录·新加坡篇》。

其中“蓝海福建”文物展将由11月23日至2013年2月23日在金沙科技艺术博物馆(ArtScience Museum at Marina Bay Sands, Singapore)展出,主要展出19世纪从福建航行到东南亚的历史足迹,包括运载先辈从福建到新加坡的福船复制品、记录着宗教影响的石刻与石雕、从福建运往东南亚的珍贵瓷器等。在参展的难得一见的文物精品中,就包括了清光绪皇帝亲自题写赠送给新加坡天福宫的“波靖南溟”四个字。

屹立在直落亚逸街落的天福宫是1840年由福建籍人士花巨资兴建的巍峨堂皇的庙宇。建庙的目的是崇祀天后妈祖,答谢天后保佑华人漂洋过海,安然南来,即“神灵默佑如天之福也”。天福宫共有三进,自外而内,依序会经过三川殿、中庭、正殿以及后殿,深长幽远,空间变化相当丰富。这种尊贵的“回”字形布局法,只有堂皇的大庙才会采用。

三川殿内部的左右两侧,共有三面石碑。两面是刻于1850年详细记载当年捐钱建庙者名字的“建立天福宫碑记”,一面是“重修天福宫碑记”。碑上匾额“非后胡戴”,写于光绪年间,意思是“没有人能取代天后娘娘”。

正殿左右神龛上悬挂了十多面匾额,当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悬挂于正殿中央最高处的“波靖南溟”。匾额上半部原本横置着一个圆筒,1999年天福宫修复期间,建筑师打开这个圆筒,发现了写在黄绢上的光绪御笔真迹。:波靖南溟“下,另有”泽被功敷“一匾,有当时名人陈笃生所立。正殿入口处的”显彻幽明“则是中国派驻新加坡第一位领事左秉隆所奉献。

据1908年7月1日《叻报》新闻“神人共庆”条所载:

昨为本坡福帮侨商送神回銮之期,并于是早在天福宫正殿恭悬御赐匾额一方,文 曰:波 靖南溟。上盖御宝,篆曰:光绪御笔之宝。匾之首末添注款文曰:光绪三十三 年十月吉旦,奉赐御书墨宝于天福宫,臣福建众绅耆恭摹云云。

先是,前年泉州大水为灾,叻中诸闽商由平粜局存款项下拨银一万元,汇解泉城, 交由筹赈局绅黄谋烈、林云龙、黄搏扶诸君设法赈济。事毕,由局绅据情禀报省府各宪 ,旋经闽督奏请奖励,以侨商助赈出于至诚,虽据称不敢仰邀奖叙 ,自未便没其急公好 义之忱,恳请天恩,准给御书匾额,移奖天福宫,由陆军部恭赍到闽,邮转来叻,当经 闽籍绅商祗领摹刻,敬谨悬挂,以志君恩,以答神贶,而诸商之出资助赈,谊笃维桑, 亦可共垂不朽矣!

又查御书真迹系黄绢墨书,每字约尺有五寸,另制锡匣一个,珍藏其中,敬置匾额 之上 。

当悬挂时,各绅商衣冠跄济,拈香行礼,颇极一时之盛。惟本届送神,仅用香、亭 、旗、伞,不似从前之雕扎点景。节靡费以兴学堂,顺舆情以存古制,斟酌的中,神人 共庆,将见一变至鲁,一变至道,胥于此举卜之矣!


原来当时泉州发生大水,新加坡福建帮商人发起赈灾捐款,在当地设立平粜局,并将所筹集的一万元汇往泉州筹赈局。事后,泉州筹赈局禀报省府,又经闽浙总督(当时的闽浙总督是松寿) 禀报朝廷,于是赏以御书,以资奖励。新加坡天福宫是福建帮议事之所,平粜局即设于此处,因此,光绪帝的御书赏给天福宫是十分自然的。

从记载中还可以知道,御书是通过邮寄方式寄来,并无通过任何人携带。御书到达后,才加以摹刻成匾,悬挂的日期是1908年6月30日。记载中所说的“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吉旦” ,指的是收到御书的日期,即1907年11月。至于御书何时发出?《清德宗实录》卷五七一记载: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 癸丑,颁南洋新嘉坡天后庙扁额曰:波靖南溟。谕军机大臣 等电寄。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癸丑,即1907年5月4日,这里所说的“颁南洋新嘉坡天后庙扁额” ,指的是御书而不是已经摹刻的匾额。御书由“军机大臣(时为铁良) 等” 寄 发,我们配合《叻报》所载来看,即军机处陆军部负责将御书送往福建,再由闽浙总督或泉州筹赈局诸绅商邮寄新加坡。从1907年5月4日御书寄出至1907年11月收到,约共是五个月,九个月后,即1908年6月30日,御书制成匾额,悬挂在天福宫正殿上。


资料来源:新明日报丛书“庙宇文化”第二本与网页:http://kenglian46.blogspot.sg/2007/06/blog-post_3031.html


潘受书法:新闻及艺术部大厦

新闻及艺术部大厦(Information and the Arts Building)所在地曾为公共会堂,并于1845 年至1856 年间先后修建了一座剧院以及一所学校。

初建于1934 年,时为旧禧街警察局(Old Hill Street Police Station)。其首次完工时,警察局成为了当时最大的政府建筑,也因此被视为现代的摩天大楼。这座设有拱廊与中央庭院的六层建筑具有浓厚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采用了当时英国极为风行的建筑元素。

1998年这里被列为国家历史文物并由此焕发了新生,2000 年,新加坡新闻、通讯与艺术部(MICA)由港务集团大厦(PSA Building)迁来此地,因此成为了新闻及艺术部大厦。

新闻及艺术部大厦共拥有911 扇七彩百叶窗,也因此成为了殖民区极吸引眼球的建筑。其充满活力的外型以及改造一新的内部空间使这里成为了举办大型展览与表演的理想场地。曾为警察检阅广场的大厦中堂(Artrium)现已改造成为设施齐全、配备了空调的展览厅,现已成功举办了多次展览与演出。

大厦内有已故潘受先生的一幅字与题写的“新闻及艺术部”的匾牌。

新加坡新闻、通讯与艺术部将于11月1日重组改名为通讯及新闻部,不知潘受先生的字会不会因此而被移掉。前几天到那里拍了照片,以作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