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6, 2017

2017年:高原论书:新加坡书法发展的得与失

第二次高原论书于2017924日在南洋书法中心举行。王怀正,吴多标,杨南生,李凌千,罗醉月,余保荣,陈淑温,蔡卓南,林宗驹,林潮明,黄南玫,符永仁,卓鸿仁,王运开等人针对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这次论书围绕着新加坡开埠以来,书法传统从无到形成,完成,以及转变的历史历程。

四个时期:

1.       书法传统的形成期:开埠后的十九世纪

a.       书法传统的形成,必须在华人在新加坡形成一个群体后开始。从1819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后,新加坡华社从办教育,华社领袖秉承对书画的爱好,士人集团的形成,都为书法景观的建设立下了良好基础。
b.      1836年华人人口约14万,成为新加坡多数群体。
c.       1829年已经有3间私塾,1885年增至51间。
d.      19世纪末期清朝领事左秉隆设立“会贤社”,据估计参与人士有数百人至千人之多,可见已经开始形成士人集团。
e.      士人集团虽然开始形成,可是并没有他们参与书法活动的记录。书法活动限于清领事,留下几个匾额。
f.        华社领袖以华商为主。从胡亚基的南生花园收藏不少书画的记录看来,这些华社领袖对中国书画的喜欢与欣赏。
g.       华社庙宇会馆很早就在新加坡出现,在这些建筑物里面张挂的数目众多的匾额楹联成为新加坡书法景观唯一亮点,虽然这些招牌匾额楹联的制作基本都是在中国。没有记录显示匾额招牌制造业的出现。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在新加坡留下了两个匾额,而黄遵宪也留下了一个楹联。

2.       书法传统的完成期:独立前的二十世纪

a.       书法传统到了新加坡独立前夕,与书法文化传统有联系的元素,包括华校、士人、华社领袖、报刊、招牌匾额制造业、书画团体、书画活动展览、建筑物和花园的匾额楹联,等等,可以说已经完全具备。
b.      这是个书法传统的完全期。
c.       新式学堂被引进新加坡,1905的养正学堂开始,到了1938年,已经有329间华校。这些华校引进了学习书法的传统。
d.      华文报刊杂志如南洋商报、星洲日报,等陆续成立出现,他们对书画活动的报道为书画的推广带来了新的动力。
e.      20世纪初华人移民多为劳工,民国后中国军阀混战、国共内战以及日军侵华后,不少文人画家的流亡海外,形成两个高潮。包括了星洲三大书法家吴纬若、谭恒甫和许允之,以及潘受、施香沱、陈景昭、崔大地等先驱书法家。其中星洲三大书法家为在地书写招牌、匾额、楹联开创先河。目前在新加坡还处处可以见到他们遗留下来的墨宝。
f.        商业招牌与匾额的需求而有了招牌匾额制造业与广告社的行业。
g.       中国书画家开始前来开书画展。1927年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李瑞清的侄儿与1929年何香凝来新开书画展,是最早的书画展览活动。
h.      1935年第一个书画团体“沙龙艺术研究会”(中华美术研究会的前身)成立。
i.         1938年南洋艺术学院的前身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成立。
j.        实体书法景观如建筑物与花园招牌、匾额、楹联,春节张挂挥春、春联,家居以书画为摆设,已经逐渐成为华社的文化风俗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k.       在地书写与制作招牌匾额已经逐渐取代了过去在中国书写与制作的过程。匾额的书写开始有两类人主导:书家与知识份子与华社领袖为自己社团组织书写。华商赵玉山就为“南洋赵氏总会”题写其匾额。
l.         书法传统的形成,必须在书法融入在华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发挥书法的实用、修身养性与艺术审美功能与影响后,才能算已经完成。当代艺术学者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就是至书法在中国文化所发挥的功能。书法在这个时期可以说已经完全融入华族文化,完成了新加坡的书法传统。

3.       书法传统的转变期:独立后的二十世纪

a.       书法传统在中国的发展与形成,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新加坡在完成书法传统的发展后,接下来并没有得到充分时间在原有的环境发展与继续巩固,而是面对书法环境的转变,因而淡化了原有的书法传统。
b.      第一个面对的是世界性的书法环境挑战。首先是毛笔功能的消失。随着硬笔与电脑键盘的普遍实用,毛笔到了20世纪60年代基本上已经退出日常书写的舞台,这导致书法实用性的消失。书法逐渐成为修身养性的工具与走向纯艺术舞台。其次,信息科技的发达开始淘汰传统的媒介作为传播的媒介。如何应用新媒介作为推广书法的新驱动力,考验了传统书法家适应新科技的能力。
c.       第二个面对的是新加坡独立后带来的新国情的挑战。独立后,首先华校必须转变为新的为英文英语为主的新的语文与语言环境,过去华校传统上对书法书写的重视基本不复存在;其次新一代华人对于华族传统习俗如挥春挂春联,在家张挂书法的习惯的淡化。
d.      在以上大环境的转变之下,新加坡第二代书法家在第一代书法先驱的影响下,为新加坡书法在独立后带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e.      1968年,一群中正中学书法学会的会员在陈景昭先生的指导下,成立了“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成为新加坡第一个以推广书法为宗旨的书法团体。25年后,狮城书法篆刻会于1990年成立。20世纪90年代书法团体的成立,如雨后春笋,为书坛开启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f.        书法活动与教育在书法团体、宗乡会馆、人民协会属下的民众俱乐部广泛开展,令人目不接暇。
g.       书法雅集团体也在书画团体、宗乡会馆、民众俱乐部涌现,成为书法爱好者互相学习的一个有广泛基础的交流平台。
h.      春节挥春活动也呈现惊人的活力,大型春节活动如春到河畔、春城洋溢华夏情都挥春活动,民间团体与民众俱乐部也积极组织现场挥春免费送春联的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新加坡挥春节”。
i.         另一方面,实体书法景观却出现一个令人关注的趋势。商业招牌与华社建筑物逐渐以美术设计文字取代传统匾额楹联,书家/知识份子/华社领袖题写匾额的旧传统也逐渐减少甚至又消失的危险。
j.        虽然没有正式数据,但是基本上年青人学习书法的人数逐渐减少。
k.       书法与日常生活逐渐脱节成为书法文化传承的一个令人关心的议题。

4.       书法传统的未来:路在何方的二十一世纪

a.       在书法传统根基不稳,书法大环境转变的情况下,新加坡未来书法前景的路在何方?
b.      书法发展在新加坡从19世纪与20世纪发展的得来自华人对华人文化传承的认同与承续;独立后新加坡书法界得到百花齐放的发展主要时第一代书法先驱的辛苦耕耘,以及第二代书法爱好者的继续耕耘。
c.       第二代书法爱好者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当前书法大环境里以及新加坡的特殊环境李,继续进行传承的工作。但是,如何避免书法的传承工作为我们所失,这是我们所关心的议题。

d.      高原论书对这个议题提出了几个观点。

e.      首先,我们这一代书法爱好者能不能接受新思维,善用新科技来推广书法?
f.        其次,我们能不能善用我们的特殊多语言/多文化环境在非传统群体间推广书法?例如传统上,佛教徒以书法书写佛经佛语,我们是否可以为其他宗教信徒书写书法并传达他们的信仰信息?
g.       再次,我们可以不可以设计出一套书法课程,向非华文华语使用者以书法来学习中文?我们能不能为非华族了解中华文化做一点贡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